推进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指出了科学路径——“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近年来,大竹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加强乡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进一步加强推进“红袖标”队伍建设,健全完善群防群治体系,积极探索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逐步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治理中心 解锁乡镇治理新模式
3月时值香椿采摘季,大竹县作为“中国香椿第一县”,此时正繁忙。大竹县石河镇香椿交易中心人流如织,收购、打包、运输等每个环节井然有序。
“以前可不是这样有秩序。”村民曹家贵说,“此前,香椿交易无固定场所,通常是以路为市、沿街叫卖,经常造成交通拥堵,为抢占位置还容易发生纠纷。”
“香椿市场的变化,正是石河镇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果之一。”大竹县石河镇政法委员熊国美介绍,石河镇整合了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法庭、应急办等10个职能部门和各方社会力量,打造石河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去年初,针对过去香椿销售季容易出现的突出问题,提前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并压实各方工作职责,变过去分散式治理为“抱团”治理,蹚出了一条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乡村治理路径。“现在社会治安和市场秩序好了,外地商家愿意来了,老百姓的收入更有保障了。”熊国美说。
近年来,大竹县把加强乡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探索创新“147”工作法,结合乡镇实际重点打造集制度化、信息化、智能化、网格化于一体的石河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以党委政府牵总、便民服务中心与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横向协同、N个职能部门上下联动为主要内容的“1+2+N”基层治理新模式,切实实现民心在基层聚集、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据大竹县委政法委政治处主任张伟介绍,石河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还设有党委政府其他部门、村(社区)、卫生院、学校、企业等综合联络点,组建研判指挥、风险预警、矛盾化解、应急处置、治安巡逻、违法打击、综合服务7支队伍,实现了党建共联、阵地共建、资源共享、职能共担的工作格局。此外,该中心聚焦“硬件融合、系统融合、人员融合、职能融合”,建立数据研判联指平台、风险预警联控平台、矛盾纠纷联调平台、管理服务联抓平台、治安巡逻联防平台、突发事件联处平台、综合执法联勤七大工作平台,为重点目标联管联控、突发事件精准调度处置、信息数据共建共联共享、风险及时预判和矛盾纠纷化解加足了“马力”。
“平安骑手” 筑牢群防群治平安防线
“我将在岗位上为构建平安大竹添砖加瓦,为竹城群众的平安幸福生活贡献自己一份力量!”2022年6月22日,大竹县委政法委联合县市场监管局、县物流园区管委会及外卖快递代表举行了大竹县“平安骑手”服务队启动仪式,仪式上,50余名外卖快递小哥共同宣誓。
随着一声令下,全体骑手们上车出发,带着使命、载着平安,拉开了平安大竹建设的新篇章。据悉,该服务队600余名队员统一佩戴“平安大竹骑手”红袖标,在走街串巷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解锁城市探头、小巷管家、流动喇叭等“隐藏技能”,成为了平安大竹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快递员、外卖员“走千条路、进万家门”,大竹县充分利用其流动性强、对辖区道路熟悉的职业特点,成立以美团、饿了么、顺丰等11家快递外卖企业员工为成员的“平安骑手”服务队,在治安巡逻、安全防范、社会救援、法治宣传、公益爱心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群防群治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逐渐探索出一条警民“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新路径。
大竹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军告诉记者,综合“平安骑手”各自的性格特长,量身定做不同类别的岗位,对性格热情外向的同志,将其安排为平安建设信息传递的宣传员,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讲解禁毒、反诈、反邪等知识;对社会信息感知较强的同志,将其安排为社会治安的观察员,成为“雪亮工程”的“移动端口”,及时发现和汇报“打架斗殴”“两抢一盗”“交通违规”等不良现象;对信息收集能力强,耐心细致的同志,安排为平安建设意见收集者,投送和回收平安建设意见建议征集卡,及时了解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意见建议。同时,县平安办还在积极探索新技术的运用,通过将快递、外卖行业的线上信息传递平台接入警务、综治等信息平台,更加方便、快捷地接收警情、社情信息,全面形成“人员动态运行,信息动态传输”机制。
截至目前,通过“平安骑手”渠道共收集到民情民意信息84条、上报治安隐患信息42条、协助调解群众纠纷25次、上报道路交通安全事故9条,为辖区群众解决问题300余件次。
如今,“平安骑手”服务队已成为大竹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重要组织力量,通过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工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新活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真正做到让基层“末梢”变为治理“前哨”。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谭别林)